“老美的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是五零年德州仪器开发的TR—1,当时的报价是49.95美刀,就是不知道咱们这小家伙的成本是多少,一会得好好问问。”

    “报告,江主任,您找我?”

    办公室并没有关门,朱雪峰请示了一下就直接面对江主任了。

    “朱雪峰同学,你来的正好,这有两位同志想和你聊聊,来我为你们介绍一下。”

    <divclass="contentadv">原来两位中年男子分别是应用物理研究所的陈教授和广播器材厂的黄领导,都是江主任的熟人,这是为了收音机来了。

    朱雪峰只好详细的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晶体管收音机的具体电路图,朱雪峰都是直接参考后世成熟的原理图,原理倒也能说清楚。

    两人点点头,朱雪峰的这个思路明显比现在大家普遍选用的电路更合理,巧妙的避开了一些技术难点,对晶体管的要求也变了不少,难怪在现在的条件下就能做出来。

    “你这产品的元器件都是京城生产的?一台的成本是多少?”

    “这里面的晶体管大部分是京城电子管生产的,有两只是电子五厂的,还有两只是申市无线电三厂的,晶体振荡器是707的,电阻电容是718的,其它还有一些是798的,成本大约一百六左右。”

    毕竟元器件都是自己选的,朱雪峰非常清楚,说起来没一点磕巴,主要来源说得清清楚楚,还真都是国产的,两人听得挺高兴,可听到成本价一下子又有点苦涩。

    “这么高,老美自己的不到五十美刀,合120块左右,这样我们没有价格优势啊。”(汇率1:2.46)

    “您说的是TR—1吧,现在新出的改良型才14.95美刀,效果也提升了不少,合计才三十五块左右。”

    陈教授根本不知道还有改良型,又便宜了,连忙问。

    “你这些数据在哪看的,我们怎么不知道?”

    “这是在我们系图书馆看的,是我们回国的教授带回来的,最新《AWA评论》上有介绍。”

    “看来我们的信息很闭塞啊,最新的消息都得不到,这成本也太高了,做一台和买五台一个价。”

    两位中年男子被成本、价格和信息连番打击,有些苦闷。

    这个时期,驻外机构也大量收集相关报纸、杂志、重要文献等等资料,但毕竟信息还是闭塞,全世界的信息交流也不通畅,得不到相关信息也很正常。

    “其实成本是可以降下来的,现在一是合格率比较低导致成本高,二是产量也低,形不成规模效应,成本降不下来。”

    “再一个,选用的管子,好几个都是为别的特殊行业生产的,筛选条件和实验远远超出了民用产品的需要,减少一些筛选和实验,合格率会高一些,成本也能少很多。”

    朱雪峰好不容易抓到关注成本的,又有些迫不及待的想提点建议,现在好些个特殊行业的口号是“不计成本、确保成功”。

    根据杂志的最新的消息,小日子正在上马大型的晶体管厂,据说要达到年产8000万只,这是几十个京城电子管厂的产量了,人家上了规模可以想象得到,这成本还会下降。

    “小同志,你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可是现在国家没有钱,就是京城电子管厂也是个援建项目。”

    “不过降低筛选条件,减少实验项目来降低成本,提高合格率,倒是简单易行,可是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