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着山丘下方唐军阵线前方的木栅栏说道。

    木栅栏前面还布置了一道拒马桩组成的阵线,用于固定军阵的基本形状,不至于被吐蕃骑兵一冲就散了。

    嘉峪关峡谷的宽度是足够数万人在此排兵布阵的,因此很考验指挥官的战术水平。

    “来多少杀多少便是了,不妨事的。”

    王忠嗣摆了摆手,淡然说道。

    他故意卖了个破绽,空出北面的沙漠地段,没有派兵防守。如果吐蕃人够聪明,一定会派兵从北面迂回,穿越百里沙漠,绕道去唐军后方,然后试图击溃唐军中军。

    而峡谷正面,将会迎来一轮又一轮血肉模糊的苦战。

    唐军虽然并不像后来的宋军那边布置“纯队”(即兵种定死不能替代,作战灵活性大打折扣),但依旧是主力分工明确,各兵种各司其职,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

    其中诸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这些兵种常常一人多技,需要打什么仗就担任什么职责,士兵的战术素养非常高。

    在常规情况下,唐军在阵地战时,每当战斗展开:

    敌人在一百五十步的时候,弩兵开始射击;

    敌人在六十步的时候,弓箭手开始射箭;

    敌人攻入二十步的时候,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棒(陌刀或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

    己方重装步兵与敌方步骑兵短兵相接后,奇兵、马军、跳荡军皆不准轻举妄动。

    如果前方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方可迎前敌出击,重步兵则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

    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除去装备陌刀的重步兵之外,还包括防御弓矢等远程武器的刀盾兵,与手持短兵器的轻步兵)必须配合马军同时作战。

    类似条例不一而足,篇幅不小。

    所以阵前如何打仗,其实章法都是固定的,基本套路就那么回事。哪怕一个什么也不懂的门外汉,拿着“战术手册”依葫芦画瓢,也可以打得像模像样。

    这部分,其实并不是指挥打仗的困难所在。

    因为,沙场对阵之时,只是一般情况是这样。

    令人遗憾的是,战场上……所谓的“一般情况”其实非常少,反而是那种“非常规情况”比比皆是。

    这就跟天下没有两片树叶完全一样差不多,打仗没有定死的套路,只有木鱼脑袋顽固不化的庸将。

    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就很考验指挥官的战术应变能力了。

    自己这里有什么菜就做什么饭,客人喜欢什么“口味”就做什么饭,并无固定的打法,也不存在刻舟求剑的死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