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本财经杂志,算是李长安的梦想,同时也是历史恶趣味。

    一来能输出经济学观点,笼络一批人,推进国家治理的改革实验;二来,他也想借此锚定自己的祖师爷地位,撬了亚当斯密的行。

    千百年后,所有搞政治经济学的,那就都得给自己磕头拜祖师爷了。

    “你呢,培训不是你来?”

    李长安才不想当老师呢,他给自己找了别的活。“你是总编,这活儿我抢不着。再说了,规划议题,组织调研,出版印刷,市场销售,这后面事儿多着呢。咱俩一起商量,各自分工。”

    钱韦明也没编过书,听着感觉很靠谱,也就没挣扎。

    回到城里,叫人腾出来几间屋子,找人刻了匾,“大宋经济研究局”的学社就此成立。

    研究局分为几个组:

    第一重要的,钱韦明亲自带队,大宋商业新闻组。

    报道泉州、扬州、成都、江宁、长安、济宁、汴梁几大商业城市的重要产业变动。

    一个组十个人,每人分管不同的行业,自己去建立信息渠道。

    第二组,榷货交引组。

    实际上就是大宋金融信息版,榷货务约等于期货交易所,交引务约等于期货债券交易所。

    一年动辄几千万的交易,不得不单独成立一个版块。

    第三组,新法探究组。

    专门研究和查证新法的落实情况,点评政策实施,引导民间舆论。

    第四组,民间商业新闻。

    这个负责报道汴京的各种商业消息,即时性比较强,也是李长安留着发财的地方。

    学社分为主编、副主编、主笔、研究员、一般文书。

    太学过来的都是官迷,听说将来能被御史台收编,那一个个的争着表现,简直视金钱如粪土。

    大家都是奔着经世济民来的,怎么能提钱呢,忒俗!

    李长安也没闲着,出版一本周刊,虽然说最开始可能只是月刊,可技术工作几乎是一样的。

    纸张要选吧,油墨要定吧,印刷技术要验证吧,发行渠道要拓展吧,合作商家要洽谈吧。

    这么老多事儿,他决定亲自出马,去一趟“财经会”。